近日,在我校师生的全面助力下,杨凌、泾阳、周至等14个县(区)、20个场站(基地)先后完成夏收作业,曹新庄试验农场持续12天的“三夏”生产实习落下帷幕,夏播全面结束,夏管工作有序开展,我校“三夏”工作圆满收官。
“三夏”期间,曹新庄试验农场共为7个学院(所)60个课题组完成机械收获面积612.1亩,其中小麦556.6亩、油菜51亩、豌豆等杂粮4.5亩;累计处置科教副产品小麦105363kg、油菜2993kg; 为6个学院(所)19个课题组累计提供夏播玉米、大豆等作物机械灭茬、旋耕整理作业353亩(次)。
全面统筹,学校科学部署“三夏”工作。学校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做好工作动员部署,召开工作动员会统筹组织协调,场站管理处、曹新庄试验农场等各有关试验场站成立“三夏”工作领导小组,对“三夏”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学校“三夏”工作指挥部先后赴校内外场站督导检查。教务处和曹新庄试验农场对17个学院22个专业118个教学班3391名大一学生“三夏”生产实习及考核评价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农场建立“生产实习对接微信工作群”,按照课题组每天的用工需求,联合各学院辅导员对当日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进行迅捷、高效、合理调配,明确相应职责,实现精准对接和管理,并制定雨天室内科研辅助生产实践等工作方案,确保“农训”落地做实。
龙口夺食,确保科研试验材料颗粒归仓。“三夏”工作期间,曹新庄试验农场统一实行10小时工作制,然而为保障试验材料及时收获,所有参加“三夏”工作的职工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机务组组长张东升连续几天带领机务人员加班到凌晨,每天接听近百个师生需求电话,声音嘶哑、眼睛布满血丝,仍不顾疲劳继续联系师生安排后续灭茬、旋耕整地、准备化肥种子等事宜,所有机务人员放弃中午休息,在田间地头简单用餐后又立即投入工作。为保障农学院何一哲研究员4个彩色小麦材料纯度,职工梁小库和另外几名农机手每收获完一个材料都仔细用吹风机对机具进行彻底清理。机耕组为农学院孙道杰教授课题组试验材料采样后机械收获杂麦奋战到晚上21:30。在6月14日第一次降雨前,曹新庄试验农场已完成小麦收获任务的90%以上,完成夏播作物灭茬、整地85%的工作量。另外,农场还为农学、园艺、葡萄酒等5个学院11个课题组玉米、马铃薯、葡萄和蔬菜等作物累计灌溉浇水33小时。
严格程序,实现科教副产品规范处置。曹新庄试验农场5月底发布科教副产品处置竞标公告,对曹新庄、农一站和北校西区3个基地入驻科研团队试验材料采集后的科教副产品进行公开竞价。农场实行一名分管领导负责,两名职工现场全程跟进、监督收获和处置货款收回工作,建立处置专账,处置产品、货款和课题组一一对应。资环学院高亚军教授课题组小麦收获喜开“第一镰”后,科教副产品处置组随即跟进“一站式服务”,刘社龙、胡洋群不辞辛苦,每天处置完课题组科教副产品工作后都是凌晨以后,就在基地办公室简陋的架子床上凑合休息。针对降雨后小麦水分超标,处置工作人员与收购商和相关课题组共同协商,达成理想价格,最大化保障课题组利益。在油菜收获后暂无收购商的情况下,农场组织人员进行晾晒、简单清杂后临时入库,在征得课题组同意的前提下,最终以合理价格处置。
劳动育人,弘扬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三夏”期间,3391名本科大一学生在试验田中相继完成了生产实习任务,来自国际学院的13名外国留学生主动请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高新小学的亲子团也走进试验农场开展农业认知科普教育,从助力科研试验、体验农事活动到科普认知,曹新庄试验农场始终秉承劳动育人的理念,创新发挥科教实践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校领导带头参与夏收劳动,场站管理处组织干部职工助力课题组采样,驻场实践锻炼青年教师在各个岗位上贡献热能,职工刘水利为课题组维修收获机械解燃眉之急,职工马启才“三夏生产实习”援助热线全天候机动待命,生命学院学生杨云贵拾金不昧,主动上交捡拾手机获赞,用各自实际行动谱写“三夏”进行曲中的最美音符。面对网络对小麦采样收获的质疑,学校师生职工积极参与话题评论,用专业和科学回应,赢得了一场正向的宣传热搜。此外,场站管理处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开展“西农夏收记忆”大型主题征文活动。
曹新庄试验农场机械收获
科教副产品田间处置